古文中的“子”有哪些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13:39:09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子,十一月乾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幽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传》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亲之成其子也”。——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无子,有女二人。——唐·陈玄佑《离魂记》
  生二子,长永绶,贡士;次永康(袁可立祖),生五子。——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10) 又如:子侄(本指子与侄。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招招舟子,人涉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