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卡拉马佐夫气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0:13:48

“卡拉马佐夫气质”是腐败堕落的俄国社会的精神产物。

呵呵,希望你能从参考资料中获得帮助。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小说的主要情节在一个“偶合家庭”展开:父亲老卡拉马佐夫好色淫虐,冷酷狠毒,在积攒钱财方面“聪明和狡猾”;长子德米特里生活放荡,性情暴烈,但又是个集善恶于一身的人物;次子伊凡是大学生,无神论者,同情人类的苦难,可又对世界持悲观态度,鼓吹“为所欲为”;小儿子阿辽沙纯洁善良,为了摆脱“世俗仇恨”和寻求“爱的理想”而当了见习修士;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依据伊凡的原则,杀害了父亲。最后,德米特里被判服苦役,斯麦尔佳科夫畏罪自杀,伊凡发疯,阿辽沙从修道院走向尘世。

  拉马佐夫家的悲剧是血缘关系尚存但精神纽带早已断裂的“偶合家庭”的极端表现,人物身上的“卡拉马佐夫气质”是腐败堕落的俄国社会的精神产物。同时,构成整部小说基调的是人类的苦难。德米特里的梦境是这种苦难的最具象征性的画面:一个被大火焚毁了的村庄,村口站着的干瘦的农妇,她怀里抱着的吸不到乳汁的啼哭的婴儿……“为什么那些受了火灾的母亲站在这里?为什么人们这样贫困?”这是作品中的人物,同时也是作者本人对人类苦难的痛心疾首的思虑和令人揪心的发问。
  作者在小说中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的和哲学的问题,诸如人生的意义、人性的善恶、改造社会的途径、无神论与宗教信仰等,其中不少问题是通过阿辽沙、伊凡和佐西马长老的形象得以体现的。作者最终让否定上帝及其所创造的世界的伊凡投入“魔鬼”的怀抱,而让没有丧失对上帝的信仰的德米特里精神“复活”。但作者又在作品中表现出对自己所主张的那些东西的怀疑和动摇。《叛逆》一章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作者试图在这一章里证明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人要获得未来的和谐与幸福,就必须主动去受苦以赎罪。可是,他无法面对主人公伊凡列举的人民受压迫,特别是无辜的儿童受欺凌的事实。作家甚至不得不承认并且真实地写出了这一点:受欺压的人民不可能宽恕迫害者,不可能与罪恶的现实和解。小说中,伊凡对阿辽沙激动地说道:“如果用孩子的痛苦来补足那个为补偿真理所必不可少的痛苦的总和,那么我不愿意看见母亲拥抱那个叫狗蹿上去撕碎他儿子的迫害者!她不应该宽恕他!”虔诚的阿辽沙尽管认为这是“反叛”之言,但却又不由自主地站在了伊凡的一边,主张把那个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