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 韩信的 胯下之辱 是 一种自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05:31:43
于丹说:
在苏轼看来,真正的勇者有一种“过人之节”,他们能够忍受像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而成就辅佐刘邦决胜千里,扫平天下那样的大业。他不会像平常人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种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为什么说 韩信 的内心有一种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呢?
他的自信,来源于什么?

那不是自信,是后人在羡慕名人韩信的事迹时,无法与那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相匹配才附加的。谁知道他的内心呢?给常人也那样做,只不过韩信是大将军罢了。毛泽东曾用一个盆子洗脸,手,脚,跟一般人也没什么,可被人传诵,我也那样却没人说好,还嫌弃我乱来。韩信那不是自信,那至多叫明智,叫懦弱也不合适,取中间刚好叫中庸吧。

韩信“胯下之辱”是以退为进的胸怀博大可以学习,忍让也只是策略性而不是低头。尽管忍让有时要付出沉中的代价,那也是行为调整的必要成本。
有时候我们死要面子会让我们失去以后的许多机会。就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例,不也说明了这点吗?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看,其说不一。只要你自己坚信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

因为大丈夫是不拘小节的,他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呀!

古话说:“身在矮檐下,怎得不低头?”又说:“大丈夫能屈能伸”,正因为如此,才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说法。韩信胸怀大志,,想要一展抱负,只是没有机遇。为一泼皮挑逗,手刃他人,虽逞一时之勇,当时痛快,但后果呢??杀人偿命,自己也搭进去了,有什么好?倒不如先装孙子,忍辱从胯下钻过,留得自家性命,说不定还有出头露面之日。
事实上,韩信在这方面给后人树立了榜样。《水浒》里的杨志,不就是因为类似情节杀了人,最后被逼上梁山么!
韩信那样做,是他有自信,不自暴自弃的表现。他想在那个世界上干一番大事业,想要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如果不忍小忿,就会“小不忍则乱大谋”。因此他才出此下策,为常人所不为。
事实也证明,韩信这样做是对的,他后来登坛拜将,成为汉“三杰”之一,终于实现理想。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无故加之而不惊......”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那些人内心有一种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换成一般人,也许就管不了自己,宁肯吃人命官司了。这就是韩信与众不同处。

他的信心来自于自尊和镇定。如果他把屠夫杀了,他就得坐牢;但,今日之恨何时报都不嫌晚,等自己有了出头之日,再报也没事。但韩信毕竟是一个习兵法的人,他明白,所以他做官后,把当日侮辱他的人封了个官

韩信,从胯下之辱到登坛拜将,从封地齐王到为淮阴侯,再到事败身死;韩信是项羽死后最有资格与刘邦一夺天下的军事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