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寂寞的我 文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4 15:19:29
要感人的

感悟寂寞

寂寞,冷落、孤单的代名词。古往今来,不要说人们大都希望远离寂寞,就连花草虫鸟也畏惧寂寞。这不是我瞎说,有古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诗句为证!

诚然,寂寞是苦的,至少不是甜的。然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往今来,大凡耐不住寂寞,吃不得苦头的人,终其一生也只能碌碌无为,断难成就一番事业。相反,只有那些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的人士,才可望功成名就,或者说有所作为。举几个实例:

在许多人看来,平日里有人登门造访,媒体前经常抛头露面,那才神气、才荣耀呢。而法国作家雨果,为了躲避拜访者的干扰,横下心来,用剪刀把半边头发剪掉。有人来访,见他这副模样,误以为他疯了,只好怏怏不乐地离去。而当他的头发长齐时,一部新著又问世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87年完成了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创作,轰动世界文坛后,便被热情的人们包围了。在常人眼里,这是花钱也难买到的光彩呀。但为了摆脱这种状况,托尔斯泰干脆装死。当有客人来访时,他的家人便会故作悲痛地说:“先生已经‘死’了。”于是,来访者渐少。而到1899年《复活》完成后,他才真正得到了“复活”。

雨果、托尔斯泰为了文学事业,自甘寂寞,既是无奈之举,更是明智的选择。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则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的。可想而知,长年累月“躲进小楼”爬格子、搞创作,无疑也是够寂寞的。而正是耐得寂寞,加上先生的天才和勤奋,才成为至今无人超越的文学巨匠。

文学创作如此,科研工作也不例外。去年的《人民日报》曾经发表了一篇题为《寂寞的分量——全国科技奖获得者成功的启示》的文章,文中写道,有人统计,形成一项有分量的科研成果,周期都在14年左右。这一点,从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获奖项目上能够得到印证:几乎所有获奖者,都经过寂寞的考验,且获奖的级别越高,寂寞的时间越长。

我既不是专业作家,也不是科研人员,并不知道寂寞的真正滋味。但我知道,寂寞绝对不是一首歌,而是一块石!一块冷冰冰、硬邦邦的怪石。在这块怪石面前,心态不同的人,其结局也大相径庭。把寂寞看成“精神包袱”的人,迟早会被它“压”扁,乃至“压”死。相反,视寂寞为“磨剑宝物”的人,则可以借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