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的别称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4:13:51

秦皇岛市是我国惟一以皇帝称号命名的城市。自明代成化年间后,秦皇岛曾有过3种不同的称呼。

  秦皇岛又名秦王岛,在明朝的史籍中,查不到秦王岛这个地名,在康熙十八年(1679)的《抚宁县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秦王岛的地名,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重修的《抚宁县志》再次提到:“秦王岛,误秦皇岛,岛上荆条伏生,相传秦王下拜,故伏。”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征高丽归途中经过临榆关的记载,见于《旧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冬十月丙辰,入临榆关,皇太子自定州迎竭。戊午,次汉武台,刻石以纪功德。”据谭其骧先生考证,汉武台应在今北戴河的山冈上。榆关距秦皇岛六十里,北戴河距秦皇岛三十里,唐太宗在秦皇岛一带下榻是可能的。问题在于,唐太宗征高丽发生在他登上皇帝宝座之后的十九年,不会再以他称帝前的封号“秦王”作为其蕃邸之称。说秦皇岛是秦王岛之误,既无文献根据又无道理可讲。

  据秦皇岛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家刘蜀永先生在《碣石苑》中所说的,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编纂《抚宁县志》的汉族腐儒讨好满族地主阶级的谄媚行为。因为对“入主中原”的满族地主阶级来说,一千九百年前派兵击败少数民族匈奴的秦始皇,并不是他们喜欢的人物。

  二是秦皇岛开埠后,秦皇岛的商业兴盛起来。1916年,京奉铁路车站由汤河迁至秦皇岛,进一步促进商民云集,贸易繁荣,土客杂居,遂至数千余户。由于带有浓厚封建意识的商人、买办非常迷信,在当地口语中,“黄”是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之意,是一个不吉利的字眼。“皇”与“黄”谐音,他们听起来,很不舒服,非改掉不可。所以,民国17年(1928年),秦皇岛完全为秦王岛取代。

  但笔者却认为还有一条,而这一条与政治和商业等原因都毫无关系,就是南方人的口音不同所致。南方江浙一带的人的口音,“皇”、“王”是不分的,而查当时在秦皇岛一带当官的多为江浙人,所以,把“秦皇岛”称为“秦王岛”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外,秦皇岛还有两个名称,一是秦皇岛早在开埠建港之前,该岛俗呼“澡塘子”。其地点位于老天桥北面至航五一带,当地人称之为大水坑。当时秦皇岛的渔民大都在这里洗澡。二是光绪二十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由于秦皇岛港被英帝国主义所攫夺。英人将秦皇岛历史篡改为由他们首先“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