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罕国的民族由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15:01:18

浩罕国助纣为虐 张格尔穷途末路

“大小和卓”之乱被平定之后,新疆安定发展了半个多世纪,19世纪初,当年的大和卓之孙张格尔在浩罕国的支持下侵入新疆,再次制造混乱,但在清政府的打击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反抗下,张格尔之流最终也难逃败亡的下场。
处于费尔干纳盆地的浩罕汗国,在清初曾经归附过清政府,那时它只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小国。19世纪初期,浩罕国利用清朝开始衰落的机会,大肆进攻分散的哈萨克和柯尔克孜部落,控制了哈萨克草原和帕米尔以西的广大地区。其疆域东北到达伊犁河流域,北到锡尔河,西达咸海,南接印度,一跃成为一个野心勃勃的扩张主义国家,对于我国的帕米尔高原及其以东地区虎视眈眈,垂涎三尺。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浩罕便成为和卓后裔的庇护所。到19世纪初,流亡在浩罕的喀什噶尔和卓后裔多达200余人。清政府曾多次向浩罕要求引渡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后裔,浩罕统治者均以种种借口予以拒绝。
公元1819年,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斌静强占浩罕商人萨赖占的女儿,萨赖占羞忿之极,将女儿杀死,抛尸参赞衙门以泄愤。清政府派伊犁将军庆祥赴喀什噶尔查办,庆祥庇护斌静,以革职查办草草收场,引起喀什噶尔群众不满。“斌静案”发生之后,大和卓之孙张格尔在浩罕统治者的支持下,利用新疆的不平静局势,乘虚而人,带领数百人从帕米尔第一次入境作乱。但他们入境后遭到清军伏击,几乎被全歼,仅张格尔及其亲随狼狈步行逃脱。这次张格尔虽未得手,但已给清政府提供了一个教训:派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员一定要行为公正、检点,避免因个人的过失导致群众对中央政府及其派驻机构的不满。当地方官员犯事之后,一定要果断处理,不留情面,这样赏罚分明,才能平息民族情绪,确立威信。
1824年,张格尔第二次入境作乱,未果。两年后,他第三次入境,并在距离喀什噶尔80余里的阿图什村建立起第一个据点,开始了,大规模的作乱活动。喀什噶尔参赞庆祥(原伊犁大臣)闻讯后,派兵千余前往围剿。张格尔利用狂热的宗教煽动,裹胁白山派信徒万余人,围攻喀什噶尔汉城。由于清军防守严密,一时难以攻破,于是张格尔向浩罕求援,并“约破西回城,子女玉帛共之”,且割喀什噶尔醐其劳”。早已垂涎我国南疆的浩罕玛达里汗带领300侵略军赶到喀什噶尔增援张格尔。浩罕侵略军遭到清军反击,死伤惨重,玛达里气得“捶胸顿足,嚎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