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难道卡农不是一个人的名字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6:07:49
一直以为卡农是个音乐家的名字。。

今天跟朋友聊天的时候随口就来。。。

结果。。丢脸了。。。。

5。请知道的介绍下卡农。

谢了。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

  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

  如同原本平凡而枯燥的生活,灰色的轨迹,不停反复……

  卡农,灰色的乐轨,两个声部,独立而交融

  随着时间的流逝,收集彩色的乐符

  编织成玫瑰色的奏鸣曲,反复却不单调

  卡农,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

  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卡农,缠绵极至的音乐,也就像生活……

  卡农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28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

  既然卡农只是一种曲式,并非一首固定旋律的乐曲,自然有不同音乐家创作出来的不同版本的卡农,这其中最出名的卡农就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贝尔,1653-1706,曾是巴赫的老师)的卡农,全名为《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就连《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经典的作品。

??
?? ??
?? Canon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则”。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制及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
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 卡农曲长仅五分钟,是微不足道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