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和他的墨梅图对元代的花鸟画史有什么影响??帮帮忙各位叔叔阿姨,哥哥姐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1:43:55

墨 梅 图 元 王 冕
  “古今画梅谁者高,前有补之后王老。”(补之即宋代画梅高手杨补之,王老即王冕。)这是明朝鲁宗贤对以画梅著称于世的王冕的高度赞许。
  画墨梅,最早是由北宋时的华光和尚开始的。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在他之后,杨补之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杨补之创造了两种画梅的方法:一是用水墨涂在绢上,烘托出梅花的点点白葩;另一种是以墨笔圈出梅的花瓣,即是现在还流行的所谓圈花法。这两种画法都能显示出梅花纯洁高雅的特色。王冕继承了华光、杨补之的传统技法,并在这一基础上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元代后期,由于文人学士以绘画自我抒发意趣的作风继续发展,追求笔墨趣味,祟尚水墨写意,笔墨技法精益求精,花鸟画进一步趋向雅淡清逸。当时画墨竹墨梅的风气十分盛行。王冕画的墨梅,“神韵秀逸”,姿态万千,或繁枝密花,绚烂盛开,或嫩枝疏蕊,含苞欲放,把梅花那俊俏秀丽,富有朝气的丰姿,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幅《墨梅图》取巨梅一幅枝,搓错的枝桠,枝繁花密,干蕊万朵,有张弓弩拔之势,充分表现了寒梅怒放的丰神和风骨。迷漫的花蕊,生机动露,显出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气势。布局上以密取胜,并做到了密而不乱,繁而有韵。朱方霭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王冕)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别开生面。”(《画梅题记》)花)午的构图,一般说来有疏、密、不疏不密三种表现方法。王冕这幅《墨梅图》即属于密的一类。王冕不仅吸收了华光的“多而不紫,少而不亏”和杨补之的“交枝而花繁累累,分梢而尊蕊疏疏”的理论,而且有所发展,做到疏疏密密,密中有疏,疏散处硫,交错处密,枝于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王冕画墨梅,尤其是画枝干,十分注重质感的表现,他用笔顿挫得宜,笔力道劲。有时画枝梢,一笔拉到几尺长,引枝断而复连,停而不滞,一气呵成。枝的梢头露出了笔的尖锋,这种笔墨洗炼的功力,正如清朝何援王诗中所写:“山农笔力劲如铁,中有窃宛姿倾城,清标信有烟霞骨,补之而后存典型。”王冕圈梅花的功力也很深,在圈花方法上,他将杨补之的一笔三顿挫,改为一笔二顿挫,即所谓‘钩圈略异杨家法”。他圈花如铁线圈成,用笔不飘浮,严谨而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