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的抒情手法有何不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09:27:52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主要包含哪几方面的情感内容?
作为一首律诗,这首诗在形式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年他大约五十六岁,漂泊到夔洲一带,重阳登高,面对肃杀秋景,有感于怀,遂提笔写下这一首七律。 这一首诗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声凄凉,这就开门见山地表现了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 颔联对仗极其工整,萧萧落木,无边而下;不尽长江,滚滚而来。寥寥几笔,就把肃杀凄凉的秋景写得气势宏大,令人触目惊心。 秋日的景色使得诗人触之生情。颈联就融合了诗人的感情:“万里悲秋”。然而又想到了自己的一生是漂泊流浪,贫病交加。风烛残年之时,独自登高。君不见长江边高台上那一位步履蹒跚的瘦弱老人独自站着面对滔滔江水满目哀凉,这怎么不让人可怜? 尾联:艰难苦恨又增添了花白的鬓发,满腹愁绪欲借酒来排遣,不料潦倒新停浊酒杯啊,因为有病戒了酒,竟是不得抒怀。写到这儿,就更增添了一份沉重。 全诗风格正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很好体现。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1. 《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2.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