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献俘仪式,都有哪些具体内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16:16:41

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之礼,即报告 胜利,献上卤获的战利品。在两周一些铜器铭文中常记有战争胜利后献捷献 俘之事,象《小盂鼎》铭文说,盂征伐■方,执兽(首领)四人,获聝(馘) 近五千,俘虏一万三千余人,及车、马、牛、羊,数以百计。馘,即作战时 将杀死的敌人的左耳割下,献捷时作为计功邀赏的凭证。所以,这个字在金 文里,以耳为偏旁。“献馘于王”(见《虢季子白盘》和《诗•鲁颂•泮水》), 正是献捷之礼。《小盂鼎》铭文还记载,盂将捉获的敌人首领献于周王后, 周王下令审讯敌酋,然后将他们处死。在其他铜器铭文里还提到一些别的战 利品,如矛、戈、弓、箙、矢、甲胄等(见《■■》等)。
  献捷献俘之礼,历代大致沿用,只细节各有不同。宋代,大军凯旋后遣 官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岳渎、山川、宫观及在京十里以内神祠,以酒脯 行一献之礼。献俘仪式将被俘敌酋以白练捆缚带往太庙、太社作象征性的告 礼,然后在宣德门行献俘礼。皇帝在门楼前楹当中设帐幄座位,文武百官及 献俘将校在楼下左右班立,楼前稍南设献俘之位。百官到齐后,侍臣将班齐 牌用红丝绳袋提升上楼,报知皇帝。皇帝就座,百官三呼万岁行礼。侍臣宣 布“引献俘”,将校把被俘者带到献俘位。侍臣当众宣读战胜敌军的“露布”(捷报)。刑部尚书奏告,将某处所俘执献,请交付所司处置。这时,如果 皇帝下令处以极刑,就由大理卿带往法场;如果皇帝下令开释,侍臣便传旨 先释缚,随即宣布释放。被俘者三呼万岁,再拜谢恩。文武百官也都再拜搢 笏(把笏版插在腰带上)舞蹈,三呼万岁。明、清两代与宋制相似,献俘仪 式在午门楼举行。

  “露布”制度,始于后魏。东汉时,本来把官文书不加缄封者称为“露 布”。后魏以“露布”发表战胜消息。每当攻战克捷,欲使天下遍知,便以 漆竿上张缣帛,写上捷报。这种办法后来被广泛采用,露布就成为“布于四 海,露之耳目”的“献捷之书”。隋代文帝起,有宣露布之仪。当时在广阳 门外集中百官及四方客使,宣读露布。宣读毕,百官舞蹈再拜行礼。
  诸侯战胜敌方,向天子或大国报告胜利消息,也称为献捷。后代,将帅 统领军队在前方作战获胜,虽然不曾还师回都,遣人向朝廷报告胜利,也称 为献捷。捷报一般在早朝时当廷宣读,叫做“宣捷”。明代,前方有大捷, 朝廷宣捷后要遣官告祭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