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也急需尊师重道的文章,哪里有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7:31:36
大家告诉我啊

弘扬尊师重道传统

康震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这两句话不仅在北师大师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在其他高校也有不小的反响。在许多特定的时间、场合,人们常常用这两句话来概括中国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称誉教师队伍的优秀品质。

“学为人师,行为师范”之所以能够在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具有较大的感召力、感
染力,与它本身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文献当中,蕴涵着丰富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思想资源。南朝人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记载,南朝士林名流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北周诗人庾信称赞时人陆逞:“事君惟忠,事亲惟孝,言为世范,行为士则。”《旧唐书》赞颂唐文宗“文章可以为世范,德行可以为人师。”苏轼曾称誉同代人李常“才本天授,学为人师”等等。

这些文献中虽然出现了“为人师”、“为世范”等词语,但他们褒扬的对象并不是教师,而是帝王显宦或官吏士人。这些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士大夫群体中道德文章的典范,是士林楷模的标准,是为人行事的典范,真正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原则的,就是君子。应当说,“君子”是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的代表,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对主体——人最高的要求,也是我们探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一个重要概念。

中国古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思想大体包括这几个层次:首先,君子的道德学问、言语行为是整个社会乃至个体的伦理道德规范,具有为世范、为人师的示范性与约束教化作用;其次,君子人格的规范标准是教师职业规范的基础与原则。教师作为君子品格的集中代表及其实践者、培育者、传播者,要将君子人格的伦理道德言行规范通过教育教学渠道灌注给广大的社会成员。再次,教师为人师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教育之中,还要面向整个社会。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社会知识阶层大多集中在学校,特别是那些标志国家社会民族整体知识与思想水准的权威学者大都集中在高等院校,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就成为知识分子的集中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知识分子,不仅是社会思想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代表者。因此,对于高等院校的教师而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