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应该怎么评论它?它究竟阐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8:30:24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毛泽东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这也是毛泽东惯用的策略。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还有一种提法叫《草庐对》。
陈寿(233年~297年),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二十五史中《三国志》的作者。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7岁)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
陈寿在268年至273年间撰写了《诸葛亮集》,这应该是太康十年(290年)陈寿完成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的主要内容,所以,陈寿肯定是听别人转述然后整理出来的《隆中对》,至于当时到底都有谁请提到并转述下来,就不好说了。

《隆中对》体现的是诸葛亮的智慧所在,他在茅庐里,就已经分清了天下大势,知道曹操、孙权和刘备才能立足。

《古文辞类纂》中收有北宋兵法学者苏洵《权书·项籍》一文,此文评述项羽用兵百战百胜,但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不能把战略重点放在咸阳以制天下,虽胜犹败,最终导致垓下之亡;并由此谈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认为诸葛亮把战略重点放在益州(今四川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难以进取天下,是战略上的失策。毛泽东读此评点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

《隆中对》应该怎么评论它?它究竟阐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意义? 《隆中对》应该怎么评论它?它究竟阐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意义?在线等 《三字经》应该怎么评论它?它究竟阐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意义?在线等! <三字经>应该怎么评论它?它究竟阐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意义?在线等! 江苏琼花(002002)同属于中小板股票,为什么价格这么低,它究竟怎么了 中了病毒?怎么解决它?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谁能对它有评论 在ps中要对图层进行修复,但它老是说图层被锁定,应该怎么解锁? 宪章运动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工人运动,下面对它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多方面阐述一下什么是“解脱”及它对与我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