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曲传说中是什么朝代一名叫什么的八旗士兵创作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21:45:28

据说,“岔曲”的旋律是清乾隆时代,阿桂在平定金川回师途中,军队唱的“鞭敲金镫响,齐唱凯歌还”的凯歌,又称“得胜歌”。当时军中有一擅长遍唱词曲的人名叫宝小岔(亦有一说为文小槎),人们把他编写的曲子叫“小岔曲”,久而则以人命代曲名,把这种曲调统称为“岔曲”。阿桂回京后,其士兵们常在亲友家演唱这种曲调。曾有御史在乾隆驾前参奏,谓阿桂的士兵出入民家演唱岔曲,有伤风化应予禁止。经查询,见其曲词句文雅,内容抒情叙景,多系歌咏风花雪月,并于闲情逸致中,隐喻着当朝“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升平景象。因此,反而受到赏识和支持,并发给了“龙票”——演出许可证。领取“龙票”,则可邀集岔曲爱好者成立票房班社公开演出,叫“走龙票”(简称“走票”)。爱好者皆是前清八旗子弟,故又称“子弟票友”。自此,演唱岔曲成为北京非常盛行的文娱活动。但邀票友演出须本家主人以红白帖相请,而“票友走票”不但不要钱,还要担负一些费用,即所谓“车笼自备,茶水不搅,耗财买脸”。在“子弟票友”中有的是高级官员,有的是黄戚贵族,他们都有较高的文学水平。所以,除喜爱演唱外,并进行创词编曲,相互间各展才华,标新立异,创作了大量的岔曲。这样,岔曲在词和曲上都不断有新的发展,同时在形式上也逐渐有所变化。
  据说,演唱岔曲持打的八角鼓,也是由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八角鼓的解释是:八角象征八旗;角与角之间镶有能活动的三块小铜片(类似小镲,摇鼓时碰击声响),共计二十四块,象征满、蒙、汉八旗二十四固山;鼓下坠有一对杏黄色(也有一个杏黄、一个蓝色,还有双红或双蓝色)的丝线穗,象征“麦秀双穗,五谷丰登”,以此来宣扬所谓的“康乾盛世”。
  以上传说在前清满族人崇彝所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和《升平署岔曲》二书中都有类似叙述,摘录于后以供参考:“文小槎者,外火器营人。曾以征西域及大小金川,奏凯归途,自制马上曲,即今八角鼓中所唱之单弦杂牌子及岔曲之祖也。其先本曰小槎曲,简称为槎曲,后讹为岔曲,又曰脆唱,皆相沿之讹也。此皆闻之老年飘悠所传,当大致不差也”(摘自《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岔曲为旧京八角鼓曲词之一种。传为清乾隆时,阿桂攻金川,军中所用之歌。由宝小岔(名恒)所编,因名岔曲,有称得得胜歌,曲中以描写景情为多,词句雅驯简洁。班师后,从征军士遇亲友喜庆宴聚,被邀约演唱。嗣流传宫中,高宗喜其腔调,乃命张照等另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