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七言诗发展的历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8 16:45:13
如题
拜托大家了

简述七言诗体发展
中国七言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先秦时旬子的《成相篇》是仿民谣写成的七言诗和杂言韵文。自西汉至建安时期,七言诗偶有创作,包括文人写作和民间歌谣。例如张衡的《四愁诗》等。建安时期,曹丕的《燕歌行》二首,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魏以后,七言诗一直未被重视。鲍照大胆的突破文人们的传统偏见,把北方牧歌《行路难》发展改造成以七言为主,间有杂言的七言歌行体。不但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形式,而且变曹丕的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自由换韵,为七言诗发展树立了样板,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自他以后,文人七言诗的创作日益繁盛,为七言诗逐渐获得与五言诗一样的主流诗体地位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不太准确请参考`

东汉的时候出现了文人群体创作的诗歌,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甚至产生完整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诗是班固《咏史》,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首》,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因此乡情和恋情就融汇在一起。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讨论永恒和短暂、人的心态和生命周期、悲伤和欢乐等问题。文人诗长于抒情,语言炉火纯青、一字千金,直接影响曹植和陶渊明。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古直悲凉的曹操、便娟婉约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以及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白马篇》。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这是由于他文采华美,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中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形成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悲凉慷慨的特点。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成为建安诗风独具魅力的标志。

曹魏后期正始年间,司马氏掌权,一批文人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逸山林,以阮籍、稽康为首的七人,称“竹林七贤”。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开创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诗中充满孤独苦闷,但政治高压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兴、象征来寄托怀抱。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