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心理疾病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14:52:19
这几天总感觉的心里憋的慌,有大半个月了,我前段时间失恋了,再加上工作上的失意,我心理是个藏不住事的人,这是心理疾病吗?我怕长此以来会得什么病

你这是自卑!
  常言道:“心随境转”,心理学及精神医学却反其道而行,强调“境随心转”,内在的情绪、价值观左右我们的动机,进而改变外在的行为,因此过度自卑不仅让人老是觉得矮他人一截,凡事容易受挫,经常半途而废,个性也变得悲观消极,逐渐失去生命的原动力,如果从小就是自卑心态,将来很难有高成就。

  自卑的本质是负面的自我形象及自我价值观:自我形象可以用简单的自我问答作评估,“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如何处理事情?”“和别人比起来我的表现如何?”;自我价值观则反映在学校、职场及人际来往的表现。

  外在或内在条件远不如他人容易产生自卑,身心残障人士对于自身的无奈,甚至夹杂愤怒和怨怼。家庭环境也是自卑的重要源头,父母过度保护,儿童未曾独自面对困难,凡事容易受挫,难以建立自信,反之,长期遭受忽视,遇到困难无法求助,经常处于无奈,逐渐丧失自我价值;人生的成长过程总会不断的犯错,学习必须从最简单的开始,再逐渐挑战难度较高的任务,父母过份要求完美或极度挑剔,儿童往往眼高手低,动辄得咎,难以自处,遑论建立自尊和自信;高压极权的父母,动辄大声咆哮和体罚,对于儿童自尊的摧残,具有莫大的杀伤力;父母如果也是自卑族群,儿童耳濡目染,学到的都是负面教材。除了不良的教养方式,成长学习的过程,如果使用错误的认知模式,例如“我什么事也做不好”“什么方法对我都不管用”“我一定是笨到极点所以什么事都做不好”,偶尔的失败个案被引申为全盘的自我否定,反覆使用这类认知模式,打从心里就会强烈的自卑。

  克服自卑感最好是从改变儿童教养方式着手,让儿童处在温馨祥和的气氛中,按部就班的学习面对困难,逐步建立自尊和自信,对于已成年者,不妨藉着提升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学习以理性的方式增进自我理解,设定可达成的务实目标,鼓励乐观想法,激荡替代思考方案,避免凡事眼高手低,最后能够胜任自主,愉悦的接纳他人和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