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令和中书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2 15:32:45
古代中书省是管行政的,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可是宋朝为什么总是封武将为中书令?
谢谢回答,不过还没有解开我的疑问,还有枢密院和兵部是什么关系?

有下面几种情况,
宋神宗元丰改制前,三省六部九寺官名是官员升迁的等级称号,是表示等级和拿工资的标准,不代表实际职务,
象寇准曾经是礼部侍郎衔,但职务却是同平章事,
这时中书令也是官员等级之一,没有实际职务,

检校官,
属于虚衔,小官可以授予较高的检校官,
从检校太师到检校水部员外郎共十九级,
象杨业曾被封过检校中书令,

如楼上所说,宋朝中书省门下省已经萎缩,中枢机构为中书门下,而且宋朝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官职位置非常高,从不轻易授予,
所谓带中书衔一般指结衔中带有同平章事或级别达到特进的官员,

枢密院掌握军事,兵部职能萎缩,仅能掌握地图、军器制造等后勤事务

宋代的职官制度改革

宋朝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设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

宋朝的“中书”,与唐朝的“中书门下”性质相同,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中书之外,尚书、门下两省名号虽存,但已成外朝,不是宰相机构。
枢密院的由来,也不一般。唐朝有左、右内枢密使,向由宦官担任。唐朝后期的枢密院是在三省之外复有一省,内枢密使是在宰相之外复有宰相,是正常国家机构之外的多余机构,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宦官擅权的产物。唐末朱温在夺取政权之前,把掌握朝廷实权的宦官杀掉,改用文士为枢密使;同时使枢密使由全面掌权改变为专管军事。宋朝继承了五代的制度,也设立了专管武事的枢密院这一机构和枢密使这一职官。二府制下枢密使的设置,分了宰相的权,形成文武分权;同时又侵夺了原来专管军事的兵部的权力,宋朝枢密院长官自称“本兵”。
宋初,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权力不能合在一起,因此无宰相兼枢密使的情况。后来因用兵西夏,宰相与枢密院长官不相通气,对军事指挥不利,于是在庆历年间一度由宰相兼枢密使。西夏用兵结束,又恢复原状,兼职没有形成制度。到了南宋,一些权臣如秦桧、史弥远、贾似道等都曾以宰相兼任枢密使,但还不是定制。宁宗以后,宰相兼枢密使才成为定制。宰相不能兼枢密使,是防止大臣权重威胁皇权。后来权臣兼任两职,确实曾使皇权受到影响。

兵部一段时间隶属枢密院。枢密院掌管军事,后来宰相兼职枢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