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举文人命运题材的诗、词、散曲各一首,比较其异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13:00:08
尽快啊,急需,谢谢!

仆碑”,就是推倒墓碑的意思,语出《清史稿》。

  推倒谁的墓碑呢?就是编过《唐诗别裁》、《古诗源》的沈德潜老先生的碑。为什么要“仆其墓碑”呢?因为他为一部反清的诗集写序。案发之时,沈德潜已作古,但罪不可逭,死了也不能放过,推倒墓碑,剖棺戮尸,一一加以惩处。

  沈德潜(1673-1769), 江苏长洲人。字确士,号归愚,乾隆进士。任编修,内阁学士,礼部尚书。他早有文名,但入仕较晚,直到乾隆七年,他67岁时,才发达起来。乾隆早就听说这位老秀才了,有一次下江南,还特地打探,给以殊荣。这真是老骥伏枥,晚年生辉,这恐怕是很令一些怀才不遇的作家,心向往之的事情。

  “高宗莅视孰为德潜者,称为江南老名士,授编修。出御制诗令赓和,称旨”从此成为乾隆的御用文人,恩遇有加。“八年即擢中允,五迁内阁学士。乞假还葬,命不必开缺。德潜入辞,赋诗饯之。十二年命在上书房行走。是岁,上谕众臣:‘沈德潜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是以稠叠加恩,以励老成积学之士。’”(《清史稿》)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皇帝,或相当于皇帝这样的最高执政,凡自命风流儒雅者,总是有一些文人随侍左右。连《红楼梦》里的荣国府,还有几个清客给贾政做帮衬呢,其中有一位叫做詹光的清客,曹雪芹起的这个名字,有点儿损,詹光者,沾光也。所以,御用文人,从皇帝那里沾物质上的光,同样,皇帝也从这些文人的代笔起草,枪手作业,提示文辞,应景为文,沾精神上的光。

  连贾政都有清客侍奉,何况一国之君,有的是粗通文墨的半瓶子醋,有的是狗屁不通的酒囊饭袋,既然贵为天子,没有学问,没有文才,怎么行呢?驾幸好山好景,不题两句歪诗,勒石留存下来;逢年过节,不写两笔孬字,作墨宝赐给臣下,哪还叫什么九五之尊呢?连慈禧太后,还从云南找来一位姓缪的贵妇,教她书法,替她写字呢!乾隆所以厚待这位苏州才子,很大程度上也是需要一位有水平的枪手。

  在中国诗歌史上,从来不把清代这位弘历皇帝列入的。但是,他却是中国(甚至全世界)写诗最多的人。他的御制诗,数量着实惊人,超过清代收诗四万多首的《全唐诗》。一个写得很多,可写得并不出色,而且不少还是他人代笔的诗人皇帝,对于同时代真正的诗人而言,也许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