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公元758末到759夏,杜甫从东都到华州 的故事,历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1 00:36:00
求:公元758末到759夏,杜甫从东都到华州 的故事,历程。

主要指:三吏三别的创作背景。杜甫为什么 敢去东都,当时不正在安史之乱吗?

真得回洛阳了???
茅屋,这是761年了吧。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七月,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十月,往同谷。十二月,入蜀,至成都。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763年)”的爆发。如狼似虎的叛军直捣长安,一路烧杀抢掠,杜甫在投奔唐肃宗的路上也被叛军俘获,困在长安。半年之后(公元758),杜甫实在无法忍受囚徒的生活,冒生命危险逃了出来,投奔了唐肃宗。见到肃宗的时候,衣服已经撕得破破烂烂,两只胳膊肘子都露在外面,十分凄惨。肃宗看他忠正耿直,委任他做“左拾遗”,就是专门提意见的官。杜甫不会见风使舵,喜欢讲实话,认真地对皇帝提了几次意见。结果不到一年就被调离京城,去做一个地方上的小官。
那时候,叛军的主力虽然已被击败,长安、洛阳已经收复,但是叛军的残余部分仍在河北一带猖獗,形势还很险恶。唐朝的六十万大军,想要一举攻下叛军占据的邺城,由于指挥不当吃了大亏。为了应付战局,朝廷只得一再征兵、征粮,给百姓增添了重重苦难。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三吏》《三别》,反映了时代的面貌。
杜甫看透了不平的社会,四十八岁那年,他干脆辞官不做了。他经过艰苦的辗转流离到了成都。由朋友们帮助,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旁修了几座草屋,那里风景很美,但诗人已经很穷了。一年秋天,一阵狂风刮来,掀掉了草堂的屋顶,他就写了一首诗,就是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上元二年(761)农历八月]。

不知回答满意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