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锋行笔在书法中的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7 03:20:11
比较详细的论述!!!谢了!!

个人说一些:
首先我以为从使用毛笔的角度来说,是为了使笔尖的毫在行笔过程中不易散乱,不会使毛龇开,因此使得手能较好的控制笔毫,不会因为笔毫的龇咧而导致字画的变形而难看。
另一点从写出的字的角度来说,中锋行笔使得字的基本笔画轮廓光滑,成一条线,而如果不是中锋行笔,笔画的轮廓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锯齿”,所有学书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书法的一大忌讳,这是用中锋行笔的另一个意义。
顺带还说一点就是,中国古代比较崇尚儒家学说,其中就讲究“中庸”,中锋行笔既是中庸学说在书法上的体现,也是用行笔的特点表示中庸的象征。所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说到这一点就说一下颜体:
颜体讲究逆锋如笔,中锋行笔,是唐楷中最讲究中锋行笔的字体,颜真卿其人在安史之乱时,被推为盟主与叛军作战,并且一生忠君爱国,所以不论用笔做人,甚合儒家中庸之道,再加上颜体这种字体不论放大还是缩小,都很端庄,所以往后历代皇宫的牌匾如“XX殿”往往都以颜体为主。
但楷书要中锋行笔,起笔和收笔往往就要调一下锋,调锋要是调不好,顿笔就会成一个黑的“死疙瘩”很难看,而且所谓的“欲上先下”就是指中锋行笔前的顿笔调锋,这是麻烦之处,这点不象欧体露锋入笔并且行笔略带侧锋那样来得快。
欧体脱胎于魏碑,魏碑是最不讲究中锋行比的,而最讲究侧锋行笔,这是由于受到当时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的文化,还有就是古印度的文化影响;当时这些国家或者地域书写他们的文字往往用的是“朴笔”,尤其是书写梵文和一些西域的文字,这种笔就好象现在用的油画笔,象杆刷子;所以那时的人写汉字就把毛笔宕得斜一些,然后用侧风在那刷,这种方式很粗犷,写得也很快,而且很好看,现在留下来的魏碑大都是些墓志。
秦朝的小篆,以李斯的书体为最标准,这种书体非用中锋行笔不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字的所有笔画一样粗细,并且每一笔画始终也一样粗细,这种字的笔画就好象用铁丝挝出来的,因此又称“铁线篆”,唐朝的李阳冰精于此书。
正统行书草书用笔变化多端,不拘一格,也常用侧锋,所谓“龙蛇竞笔端”;但是我也见过只用中锋或者说以中锋为主写草书的,很光滑饱满,写好了,也很漂亮。
纵观书史,中锋行笔是一种非常古老也是非常传统的行笔、用笔方法,我以为它与侧锋用笔各有千秋。
以上是我的理解,但愿于阁下能有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