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染色体带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17:19:09
带型有什么意义?定义是什么?

带型(banding pattern)

即染色体带型。借助细胞学的特殊处理程序,使染色体显现出深浅不同的染色带。染色带的数目、部位、宽窄和着色深浅均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每一条染色体都有固定的分带模式,即称带型。染色体带型是鉴别染色体的重要依据。通过分带机理的研究,可获得染色体在成分、结构、行为和功能等方面的许多信息。染色体分带的研究工作始于60年代末。染色体分带技术就是经理化因素处理后,用染色法使染色体呈现特定的深浅不同的带纹的方法,又称显带技术。而用一般细胞学染色法,染色体的着色是均匀的。经分带技术处理后,在染色体上所呈现的带纹反映了染色体的固有结构,可显示不同物种染色体的差异或同一物种不同染色体的差异。常用的显带技术所显示的带有Q带、G带、C带、R带、T带等。就每一种分带技术而言,每一染色体的带型是高度专一和恒定的。Q带技术是1968年瑞典细胞化学家卡斯珀松(T.Caspersson)建立的,所显示的是中期染色体经芥子喹吖因染色后在紫外线照射下所呈现的荧光带,这些区带相当于DNA分子中AT碱基对成分丰富的部分。G带即吉姆萨带,是将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经胰酶或碱、热、尿素等处理后,再经吉姆萨染料染色后所呈现的区带。C带又称着丝粒异染色质带,由(M.L.Pardue)在1970年建立,是将中期染色体先经盐酸,后经碱(如氢氧化钡)处理,再用吉姆萨染色,显示的是紧邻着丝粒的异染色质区。R带是中期染色体不经盐酸水解或不经胰酶处理的情况下,经吉姆萨染色后所呈现的区带,所呈现的是G带染色后的带间不着色区,故又称反带。T带又称端粒带,是染色体的端粒部位经吉姆萨和吖啶橙染色后所呈现的区带,典型的T带呈绿色。70年代后期,由于细胞同步化方法的应用和显带技术的改进,因而可获得更长而带纹更为丰富的染色体,这种染色体即称为高分辨染色体。例如1975年以后,美国细胞遗传学家龙尼斯(J.J.Ron-neys)等建立了高分辨显带法,先用氨甲喋呤使细胞分裂同步化,然后用秋水酰胺进行短时间处理,使之出现大量的晚前期和早中期的分裂相。早期染色体比正中期染色体长,显带后可制出分带细、带纹更多的染色体。例如在前中期分裂相可显示555~842条带,晚前期可显示843~1256条带,而从早前期获得的更长的染色体上可显示出3000~10000条具有分辨程度更高的带型。高分辨技术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