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2 03:13:54

水灾,台风,暴雨 伏旱 寒潮

长江中下游地区

此区包括湖南、湖北、浙江、江西、上海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地处我国中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冬凉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春夏之交的洪涝、伏秋期间的干旱是主要气象灾害,春季低温阴雨、秋季“寒露风”以及台风、冰雹等也可造成一定危害。

(1)雨涝:本区是全国多涝区之一。春夏期间(5—7月),特别是6月中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季节,降雨集中,雨量大,持续性的大雨、暴雨是造成水涝的直接原因。此区丘陵多,急骤的暴雨产生大量径流,倾注入湖区和江河,如果上游同时有洪水下泄,则更易造成江湖泛滥,冲毁堤垸,淹没房屋、农田,甚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涝次数较多的是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一带。

三十年中,有二十五年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雨涝灾害,其中重涝年有五年(1954,1962,1968,1969,1980年),平均六年一遇。1954年雨季开始早,持续时间长,雨量大,长江发生了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水。1980年则发生了三十年中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农业生产也受到很大损失。

(2)干旱:一年四季均可出现旱象,但春季和初夏雨水丰沛,旱象少,且范围小、程度轻。一般7月以后梅雨结束,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热少雨,常常出现伏旱或伏秋连旱。此时正值中稻和晚稻生长需水量最大的时期,严重干旱可致使稻田龟裂,稻禾枯黄。伏秋连旱是各类干旱中危害最重的灾害,多集中在7—9月。重旱区多出现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

三十年中,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象发生。其中干旱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有九年(1955,1959,1961,1963,1966,1967,1972,1978,1979年),以1978年干旱范围最大,1959年次之,1966年第三;伏秋连旱出现了十七年,以1959年干旱范围最大,1966年次之。

(3)春季低温阴雨:3,4月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播种育秧季节,此时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如遇冷空气南下,也常出现低温阴雨天气,造成早稻烂秧。

从历史资料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3月份冷空气活动较4月份频繁。据一些资料统计,历年3月21日到4月20日,平均每年有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