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有卢颖华证明海泼伦猜想和厄迪希猜想的过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3:20:22
我很喜欢科学的

一九九八年《科技日报》(2月13日)发过一篇题为《数学家尚且无奈 业余者岂能称雄》的署名文章。当时有个好求真的人,拿着有那篇文章的报纸访问过二十多名政府机关人员,竟然没有一个人说那篇文章的命题能站得住脚。那么,该报记者当时为什么要写一篇连命题本身都站不住脚的文章呢?背景读者虽然不得而知,但是,读者只要看其题目就不难想见:作者是在为数学家“张目”,为数学家代言警告业余者!文中引用了数学家不伦不类的比喻和似是而非的判断来向读者说教。岂不知如果把那篇文章译成多国文字发表的话,必将会贻笑五洲。而且,事实上一九九二年《黑龙江日报》(10月30日)就发过一个小消息:《15岁少女证明了两道数学难题》,文中说“是多年悬而未决的两道大难题”(厄迪希猜想和海泼伦猜想)。这个15岁少女名叫卢颖华,初中生,中国人。如果该消息不是假新闻,以此为据,就足以证明:数学家解决不了的数学难题,业余者是有可能解决的。料想,当时一定会有人联想到:象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大定理这两道二三百年的数学难题,也会有可能被业余者证明出来。可是,这种可能一旦成为现实之后,数学家将会何以处之呢?

请看下面有关于此的情况简介:

1.一个1960年毕业的大学生(哈工大土木系),于1978年初因病在家卧床期间,他看到《黑龙江日报》转载徐迟那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之后,就异想天开(“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华罗庚《神机妙算》),但他绝没有什么雄心,而只是为了转移病痛之苦,也随意猜想猜想而已。他想:能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现成定理一定没有,所以必须构造一个预备定理。原命题A(不小于6的每一个偶数都能表示成两个奇素数之和),没有“抓手”,必须把它转化成一个与其等价的有“抓手”的命题才行;必须找出素数的分布规律…… 。

2.当年他的初稿就在县数学界讨论过二次。县数学学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说:“精神可嘉,继续努力,同意上报”。(直接上报到中科院数学所)。

3.数学所很快回信说:“什么叫证明?什么叫数学证明?……”其意就是说作者(其实包括了县数学界)连什么叫证明,什么叫数学证明都不懂!

4.1978年12月,省科委开介绍信到中科院数学所,作者见到了那位给县科委回信的业务处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