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篇论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17:20:40
我看过一篇论文,观点好像是‘仆人眼中无英雄’,我想再读一读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帮我找找,谢谢,我需要全文。
那篇论文有孔子、拿破轮等人的例子

今天,庆祝自己学科创始人的生日。老人九十多岁,德高望重,广受人尊敬。学术也做的相当出色,是一位中科院院士。以前,因为老人年老,未能和老人见过面。只能通过阅读老人的著作以及其他人的描述来了解老人,也算是耳熟能详了。这以前,感觉上和老人最近的时候,也许就是在图书馆翻阅老人捐赠的图书,并从中看到老人的一些批注吧! 心中,对于老人,感觉上是学科的巨擘和高寿的老人,以及相片中和蔼的笑容。是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感觉。 当今天见面时,九十多岁的老人,表情凝滞、反应迟滞(这些词语只是现象的描述,没有感情色彩上的褒贬),坐在轮椅上。让人看上去,有英雄迟暮的感觉,更有一种凄疏的感觉,也许也才体会到什么叫“风烛残年”。眼中也只是一位老人,一位普通老人而已。而没有“院士”“教授”“杰出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等概念。感到迟暮之年,外在的物化已经没什么意义了,而看到紧随其身后的老伴,却是另一种祝福欣喜的感觉。 不知说这些算不算不敬,但也是自己的真实感情。 常说:“距离产生美”,看来适用的范围还真是广。一下将老人从“神坛”“学术巨擘”拉了下来,变成了一位“普通老人”。 记得曾看过权延赤写的《走下神坛的毛泽东》和《走下圣坛的周恩来》,作者敢用这个题目,是因为作者曾经做过毛泽东的侍卫和摄像师,能跳出以前众多人笔下的政治化的毛泽东,而写出生活化的毛泽东。更为真实生动。神坛、圣坛,不管什么人,都会从上面下来的。 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是毛赏识的笔杆子。跟随毛十多年,对毛泽东的性情等十分了解。私下里曾经说:“毛主席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毛主席古书读的太多,爱用权谋”。当时年代,是没有人敢于这样坦率的谈话的,也许田家英眼中更多的是一位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的”毛,而不是“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也许就是古人说的“仆人眼中无伟人”。 也许,这也是读历史的一个方面。摆在你面前的并不仅仅是笼统地“好人”“坏人”,或者“官僚”、“平民”、“工人”、“教授”等等,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 这种意义上,孔夫子的“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则需要重新作扩大的诠释了。但诠释并不一定是做贬义的评价!仅把这看作人性的一种,也就足矣。是这一篇吗?

没找到

不清楚

I don't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