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时候的儒道争论 谁给我说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0 12:26:05
最好再讲讲 汉时整体的儒道之争

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文化思想界高度发达,形成了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从秦朝开始,每一个统一集权的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朝,统一人民思想,需要有国家意识形态(比如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在秦朝,国家意识形态是法家,发家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是很有效的,所以秦朝会一统六国,但是法家是赤裸裸的谈厉害,讲究权术,所以君王特别暴躁,很容易亡国。
汉朝取代秦朝之后,鉴于秦朝的迅速灭亡,所以汉朝统治者不敢只用法家,但是法家对于治国特别重要,又不能丢弃。所以汉朝统治者以黄老之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黄老之术并不是道家,而是道家和法家的结合。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之前国家是一直压制儒生,比如说,刘邦看见儒生,非要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还有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也是黄老之术的遵奉者,他曾经把一个儒生(辕固生)投到野猪卷里。最有名的是汉景帝时期的黄生(道家)和辕固生(儒生)之争,他们讨论商汤革命的正义性,汉景帝很是尴尬,如果赞同商汤革命,害怕将来有人推翻自己的王朝,如果不赞同商汤革命,那么汉朝取代秦朝就是不合法的。
等到汉武帝时期,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这时儒道之争达到了顶峰,以至于牵动于朝廷官员,也是汉武帝和窦太后之争,窦太后死后,基本上没有了儒道之争了,因为独尊儒术。

在武帝以前,汉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道家的无为学说于是成为官方的正统学说,尤其是汉朝是一个有外戚专权的朝代,太后权利最大,而当时的太后最好黄老学说。然到了武帝早年时候,汉朝国力强盛,武帝早年又接受了儒家思想,认为儒家的思想更容易建立中央集权,成就霸业。于是便看重儒学。当时武帝还是太子,针对太子的矛盾想法,汉景帝便举行了这场辩论。
这场辩论由开始的学术观点的争论,后来便成 了对一个敏感问题的争论上去了——刘邦称帝的问题,此时儒家说了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帽虽旧,必戴于首;履虽新,必穿于足”认为汉代秦不正确,这就犯了大忌了(电视剧汉武大帝说是道家人说了,是错了的。)于是这场辩论就不了了之了。后来太后知道了这件事,让儒家学者辕固生去赤手空拳打野猪,这就是后话了,也反应了一时间儒学很难成为官方唯一合法思想。只有到后来武帝即位并掌权,决定开始一展宏图的时候,才开始独尊儒术。当然,表面上是罢黜百家,其实主要是打击道家,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