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登宝座各国使臣行六鞠躬礼,不跪。阶旁设黄案,使以次立读国书。这件事最早发生在哪个条约签订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08:02:24
《天津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中的那一个?为什么?

1858年《天津条约》
1873年6月29日清晨,北京城刚刚迎来第一缕依稀的亮色,在京的各国公使已早早整肃一新,由总理衙门大臣引导,来到西苑(今中南海)紫光阁侧殿。公使们的神色略有些紧张,期待中又稍显一丝得意。他们在等候一个非凡的时刻。今天,他们将站立著觐见中国皇帝,这一天,已经让西方人等得太久了……

“觐见”,原意为古代诸侯朝见天子,后泛指对国家元首的进见。千年来,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外国来使觐见皇帝必须行跪拜礼,而在晚清时期,随著中国国力的衰弱,西方人开始挑战传统的跪拜礼节,觐礼问题成了清政府前所未遇的一个严重问题,甚至演变为长期困扰中外交往的一个死结。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发生了中外历史上第一次觐见礼仪之争。跪还是不跪?这成了一个问题。此后,清朝与西方各国在此问题上的矛盾开始日益激化。直至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清朝被迫同意西方使节觐见不再行跪拜礼。但由於咸丰皇帝病死热河,年幼的同治继位。清政府便以皇上年幼,不便见人为由,拒绝外使入觐。觐礼问题又被搁了起来,这一搁就是12年。但西方列强认为这是清政府的一笔“欠账”,早晚都是要还的。

1873年,已满18岁的同治皇帝正式亲政。英、法、美、俄、德五国公使连续照会总理衙门,提出觐见皇帝的要求。这时候,清政府已没有拒绝外使觐见的充足理由。

拖,显然已不是办法。到底跪不跪?双方又开始了新一轮斗法。清政府坚持说,外国使节觐而不跪,冒犯中华祖制。中国皇帝至尊无上,而各国公使只与中国大臣同级,当然要跪。外国公使则认为,向清帝三跪九叩,有损国家尊严和使臣本人的体面,主张用西礼。

同时,清廷内部对此也产生了分歧。一些官员,尤其是洋务派人士,如当时主持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欣、军机大臣文祥和地方洋务派大臣曾国藩、李鸿章、崇厚等人,主张修改传统的“中国之礼”。左宗棠更是大胆地提出,乾脆直接用西礼觐见。

经过长时间的交涉,最后清政府在西方的压力下被迫做了妥协:公使觐见时不行跪拜大礼,改为鞠躬礼。同治皇帝选择在紫光阁接见了各国使节。公使依次向皇帝三鞠躬,并亲手呈交国书。整个觐见仪式不到半个小时,对於西方国家来说,这是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