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骨头”的读法及其他变音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4 08:04:32
“骨头”是很常用的词了,拼音是gǔ.tou ,骨为上声,头为轻声。

按照我的理解,读的时候还应读作gǔ.tou 但是在电视及其他一些场合,听到的往往是读如gú.tou(我知道不是真正的阳平,只是方便起见这样注音)。

大家都怎么说,后来我也就这样读了,只是我至今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读。我请教过省级的普通话测试员,他说这叫“流变”但为什么要变,他也不清楚。请问这里到底应怎样理解?

另外有很多原来是两个上声字的词像“椅子”,只是后一个字读轻声了,他的变音是不是都不再遵循两个上声字构成的词的变音的规则?(我们知道,“老子”(指父亲),与老子(指道家祖师)后一字不读轻声,读音是不一样的,即后一个“老”要变成读如近似阳平。)有没有例外的情况,也就是说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后字读轻声了,但是遵循的还是两个上声字构成词的变音规则?

问得好像不是很清楚,但还是恳请行家耐心指教。第一个问题请务必明确回答。

那个叫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

说是普通话发音规则,我倒是觉得是一种约定俗成。

具体的说明,在每个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凡例”里其实都有说明的,再对照附录里的汉语拼音方案,你就会明白了。

解答你的问题:首先上声在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前变半上,就是介于阳平和上声之间,有时候听起来跟阳平也差不多,分别举例就是火车、祖国、讨论、骨头

其次上声在上声前一般变阳平,比如雨水,这个好理解吧。

轻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轻声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它处于口语轻读音节的地位,失去它原有声调的调值,重新构成自身特有的音高形式,听感上显得短促模糊,常见的是“子、儿、头、么”作词缀及表示多数的“们”

你举“椅子”是把两个问题合在一起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