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量是如何检验出来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8:34:23

某种原子的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约1.66×10-27 kg)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原子量,又称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 由于大多数元素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位素构成的,因此原子量是按各同位素所占百分比求得的平均值。 由于原子质量很小,采用千克作为质量单位,书写、记忆、计算和使用都不方便。因此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即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1803年,道尔顿用氢的原子量为1作为相对原子量的基准。

1826年,J.J.贝采利乌斯改为氧原子量的1/100为基准;1860年,J.S.斯塔建议用氧原子量的1/16为基准,沿用了很长时间。

1929年,W.F.吉奥克和H.L.江斯登发现天然氧中存在着16O、17O、18O三种同位素,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不完全均匀,因此用天然氧作为原子量基准就欠妥。后来物理学界改用16O的1/16作为原子量基准,化学界还沿用原来的基准,从此原子量出现两种标度,1940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确定以1.000275作为两种标度的换算因子:物理原子量 = 1.000275 × 化学原子量。存在两种标度必然经常引起混乱。

1959年,在慕尼黑召开的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上,德国J.H.马陶赫建议12C=12作为原子量基准,并提交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考虑,后者于1960年接受这一建议。

1961年,在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上,正式通过这一新基准。1979年,由国际相对原子质量委员会提出原子量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