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亲戚拜年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6:31:22
我现住在老家,当然二十岁之前是在外地长大的。只是小的时候回来与外婆生活过两年。我家的亲戚很多,除了外婆家的几个子女,也就是我的阿姨和舅舅我还有些许感情,奶奶家的子女,也就是我的叔叔和姑姑的感情是回来以后的事了。现在我已成家,前几年我每年春节都去这些亲戚家拜年,如果一份礼品100元,就要花近千元,钱还是小事,礼物的选择也成了烦心的事,还有无论什么样的天气都要一家家的跑,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时候还可能扑个空。我想改变这种状况,不知道各位有何高招。在平常的日子里我和这些亲戚不太见面,感情尚可。当然他们中的几个人与我父母还是经常有来往的。谢谢大家,祝大家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说明一下外婆、奶奶辈的人都过世了。妈妈爸爸家共有兄弟姐妹10人(不算家属)在家乡,其它的在外地。

大家一起出来吃顿饭,一定要一起请,礼物可以准备一些从外地来的各色精品,不必很贵,有特色即可。

原来有很多礼俗
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习俗始于古代,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古时又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贺年是平辈相互施礼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解放前,好多地方还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礼俗:无论在道路巷陌,还是家里屋外,只要遇到长辈,就要跪下来磕头拜年。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