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判断一个字的词性是不是以现代汉语的字的标准来判断?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1:06:03

当然不是,有很多字的词性发生了变化,比如"之",古文中就有名词,代词,动词等.

①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从而后》)——(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已经了解这一点了。

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齐桓晋文之事》)——因此贤明的君主制定老百姓应有的产业,一定让他们对上足够事奉父母,对下足够养育妻子和儿女。丰年终身饱,荒年免于死亡,然后督促他们作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他是很容易的。

③宋何罪之有?(《公输》)——宋国有什么罪?

④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不学习自己就了解,不问人自己就明白,古今的事情中没有这样的。

例①有两个“之”。第一个前接名词、后接动词性词组“不行”是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构成偏正词组在句中作宾语的外位语,第二个“之”上接动词,作宾语,是代词,代“道之不行”这种情况。例②有四个“之”。第一个上接名词“民”,下接名词“产”,是连词,连接定语与中心语;第二个上接连词“而”,下接名词“善”(形容词活用),是动词;第三个上接名词“民”,下接动词“从”,是连词,作用同“道之不行”的“之”;第四个上接动词“从”,下接语气词“也”,是代词,代“明君”。例③的“之”上接名词“何罪”,下接动词“有”。“何罪”与“有”不构成主谓关系,“之”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何罪”。例④的“之”上接否定副词,下接动词“有”,是代词,代前面的情况作“有”的前置宾语。

是这样的。

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