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助我写一篇关于统计图的作用的文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6 01:31:46

在一本书上有这么一句话:生活先于课程把统计推到了学生面前,很有道理,比如我们现在一打开报纸就会看到很多很多的统计图。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案例1:前一段时间翻报纸,报纸上有这么一条信息(见下图):今春北方沙尘暴天气预计会减少。在这条新闻当中,利用了一个折线统计图反映了1954年到 2006年春季,也就是3到5月份北方沙尘过程的变化曲线,当然他在预测的时候可能会参照这个折线统计图。现在,咱们觉得最近几年沙尘天数好像越来越多了,可从图中很容易看出来,实际上1979年、84年附近沙尘天数还挺多的,现在次数在越来越少。另外,预计今年2007年会比同期19.2次和去年的 18次要稍微少一点。

图给我们很大的冲击力,如果没有这个图的话,刚才这一段文字大家看起来会很枯燥,但有了图我们就非常直观。而且现在的孩子好像从很小就开始接触报纸、杂志等等。

以上我们看到了在日常生活中“统计与概率”通过报刊杂志这种形式体会到它的存在,实际上“统计与概率”与各个学科也得到了迅速的融合。有一个人曾说过:夸张点说现在几乎所有的学科加一个统计都会产生一个新的学科,比如说比如经济统计学、教育统计学等等。下面我们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案例3:统计在文学著作权中的应用。

有一段时间以来,咱们比较关注一个问题,《红楼梦》前80回后40回是一个人所作还是两个人所作,也就是文学著作权的问题。乍一想,感觉这个事情跟统计没有太大的关系,但经过思考觉得也是有联系的。比如说假设我去跟人上课,孙老师也跟人去上课,看上很容易辨别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但是把我们俩说的话写在纸上就不太容易辨别,可我们总有一点差别,比如说我说话可能喜欢用一些什么什么词,他说话喜欢用什么词,也许我们对同一个物体就电脑来说,我可能喜欢叫它电脑,也许孙老师喜欢叫它计算机,就通过对这些我们常用词或者是对某一个东西的不同的用词的统计,就看出我们俩大致有个风格的差别。那么再拿一篇文章来做统计,就会看出来到底更像他的还是更像我的。短的文章可能区别不是很明显,但是如果比较长的文章,用词还是会呈现出自己特点的。比如《红楼梦》,一个搞统计的人,把前80回和40回的某些东西进行了统计,他发现了确实有点不同,举个例子,就是在前80回中有很多下人丫鬟,他们的自称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