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是明君还是昏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15:11:36

明君够不上,昏君也不是。说他是明君把,从他那开始就有起义了,而且他亲自带兵打仗结果被人打了个打败,兵力从强一下到弱了。
说他昏君把他的确想要治理好国家,没有花天酒地。只是志大才疏罢了。

前半生功大于过,后半生过大于功。
文治有余,武略不足。
编修文籍、善待士人、安抚百姓、重订科考,且洁身自好、带头节俭。究历代明君之所为也不过如此。
但时至晚年,疑心愈重,以至重禁军、轻武将,乃至“兵不识将,将不熟兵”,埋下祸根。
追其一生,若生在安定时代,必是个有道明君;可惜身置乱世,作为难脱平庸。
可惜!可惜!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但一直给人积贫积弱的印象,根本原因是宋太宗赵匡义的平庸。

他在让社会生产有进步,改革科举制度,是明君。昏君是因为重文轻武,剥削很重,晚年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

太宗本名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光义,即位后改名炅(jiǒnɡ)。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太宗像赵廷美大8岁。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祖驾崩,38岁的赵光义登极为帝,是为太宗,在位共22年,59岁去世,是宋朝的第二个君主。

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始于后周周世宗时的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太宗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