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的具体的时刻是怎么算出来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21:39:51
2007年
立春 02月04日13:14 雨水 02月19日09:08 惊蛰 03月06日07:24 春分 03月21日08:21
清明 04月05日12:27 谷雨 04月20日19:40 立夏 05月06日06:01 小满 05月21日19:02
芒种 06月06日10:23 夏至 06月22日03:08 小暑 07月07日20:46 大暑 07月23日14:01
立秋 08月08日06:29 处暑 08月23日20:57 白露 09月08日09:13 秋分 09月23日18:21
寒露 10月09日00:37 霜降 10月24日03:27 立冬 11月08日03:32 小雪 11月23日00:49
大雪 12月07日20:12 冬至 12月22日14:02 小寒 01月06日07:21 大寒 01月21日00:40

太阳相对地球转过15度为一节气,还需要根据太阳视运动进行调整。
目前已知最早记录完整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文献,是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

一些先秦典籍中则出现了部分节气名称。既然节气与闰月、春节之间有着紧密关系,那么古人又是如何认识到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呢?

事实上,中国传统历法中就蕴含了中国人对“天”追问的智慧:将节气物候写入历中,只要我们说出这个日子,就已道出这节气的天象地气、物候的特征。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技史专家江晓原指出,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部分,说的并非太阳的运行情况,而是“物候”状况。早在中国先民们尚未学会通过观察恒星及行星的运动规律,以寻求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身边周围动植物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有规律地生长与活动,而天气情况也会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周而复始。他们从这些有规律的变化中,总结出清明、雨水、惊蛰、大雪、霜降等称呼,并以此作为自己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坐标。

由于物候因冷暖变化而变化,总是与太阳周年运动有关,所以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而推算出来的。

江晓原指出,“所谓太阳的周年运动,只是我们视觉上的一个感觉。人类居住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大地的运动,却看到太阳在空中运动。一年中正好转一周。”天文学家将太阳的这种“运动”称为“视运动”,而“太阳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就是所谓的“黄道”。

黄道一圈为360度,如果以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至赤道上时)太阳在黄道所处的位置为黄道0度,每隔15度取一个点,恰好可以得到24个点。这24个点所在的位置。从理论上说,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位置。

每隔大约15天,太阳就转过15度(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转动了15度),就到了一个节气。古人称之为“平气”。

遗憾的是,太阳的周年运动并不是匀速的,也就是说,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的速度时快时慢,因此两个节气的间隔时间并不一定是15天,这就是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再加上一个回归年(从地球上看,太阳绕天球的黄道一周的时间)是365.242日,比一历法年略长。所以古代天文学家们发现,原来的“平气”处理并不能准确反映太阳周年运动,他们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