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核檀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3 06:54:14

迈克耳逊实验
当氢原子崩溃,或者核檀变、化学反应之时,以粒子状态存在的物质崩溃而转化为连续物质,并向四周猛烈地扩散而成为能量,其等式为E=MC2。这种连续物质的每一质元都有向前后,上下,左右各个方向扩散的趋势,我们可将它分解为一系列波长连续分布的筒谐波动。因此,白光是最基本的光。当在光源中,额外附加某种原子的振动,则在相应的频率之处,波动有所增强,呈现明线光谱;当将白光照射某一物质,原子被近作相应的共振而将相应频率的能量向四周散射,使光速方向的这种振动有所减弱,呈现吸收光谱。这便是光的本质。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既有质量、能量和动量,又有波长和频率;既可发生衍射和干涉,又可产生光电效应。人们再不必为光的这种“复杂“性而迷惑了。
因此,光只是一种连续的猛烈扩散运动,光的速度只与连续物质密度有关。对于一确定点,任何方向的光速都是等同的,这早已为迈克逊实验所证明。
但是,在迈克耳逊实验中,我们却人为地希望发现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光的速度不同。因为按照以太理论,地球相对于以太存在着运动。所以,在平行地面的方向上光来回反射的时间为t1=2L/c(1- B*B),在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上所需时间为 t2=2L/c√(1- B*B),按理应该观察到干涉条纹的移动。但无数次的实验都给出了否定的结果,即两个方向上的光不存在光程差。
虽然,实验无数次地证明了在两个方向上光的速度相同,但是我们仍然总是抱住一个成见不变:速度应该不同!那么,为什么不同的速度却没有光程差呢?于是,洛伦兹不得不假定: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到原来的√(1- B*B),这样便使得t1=t2;进一步的研究又觉得还要用到地方时。至此,爱因斯坦捷足先登,一鸣惊人,提出了他那著名的相对论,运动物体的时间伸长 △t=△t/√(1- B*B),长度缩短L=L√(1-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