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是如何发展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0:37:40
请各位历史专家或老师帮个忙,帮我理请以下思路!!

科举制度——存废皆有理

当行政官员在全社会的人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时,科举制的适应范围也越来越小。无可奈何花落去,科举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势所必然。
一种制度能在一个国家长期存在,肯定有其适应性和合理性。同样,一种制度被废除,并且再未恢复,也可以肯定有其必然的原因。
曾是最先进的人才制度
从隋唐到清末,中国的科举制度存在了一千多年。
此期间无论政权如何更迭,包括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开科取士的做法却一直没有改变。中国的人口从五六千万增加到四亿多,疆域范围由数百万平方公里扩展到超过千万,科举制度的具体方法和名额不无改变,基本原则却一仍其旧。科举制度不仅在中原王朝长期延续,还影响到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推行到朝鲜、越南等藩属国。
任何制度的合理性都是相对的,科举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今天要评论其优劣,不能脱离中国历史的实际,更不能无视其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在科举制度产生和实行之前,人才的选拔有两种主要的办法:一是世袭等级制,一是举荐制。前者规定某些职位是世袭的,只能由担任该职位的男性后代继承。这类职位范围很广,既有自天子、诸侯王、贵族等君主和统治者,也包括一些专业性强的官职,如太史,司马迁即继承了其父司马谈的太史职位。某些需要口耳相传的职位实行世袭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但同时也剥夺了其他更合适的人才的机会。政治上的垄断则对社会的正常运作与进步毫无积极作用可言,只是能维持某些特权家族与阶层的利益。
举荐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袭制的局限,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病。第一是个人的接触和了解范围毕竟有限,但为了对自己的推荐负责,他只能在这范围内提出。草民百姓的自荐一般很难通过各级地方官的筛选,能够上达天听的真是凤毛麟角。第二是缺乏统一的标准,推荐者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而推荐者本人的水准、判断能力和选择标准相差悬殊,其结果也可想而知。
正因为如此,科举制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首先是打破了世袭制和等级制的垄断,除了少数受限制的家庭出身者外,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参加考试的资格。其次是标准一致,各级考试都有统一的程序、形式和内容,即使主考官免不了个人好恶,也已受到很大制约。再者,随着科举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制度日趋严密。其中不少做法实际沿用至今,甚至比今天的规则严密得多。尽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