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民族文化实践公民道德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3:54:54
急急!!
有谁有关于此类的文章!!
在下感激不尽!

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教育。它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加强
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作为一个传承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许多成功的审美教育范例。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由内心“集义所生”(集义,犹言积善,指事情皆合于义。见《孟子·公孙丑上》朱熹注),不待外求。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爱国主义正是这种正气和节操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是被看作一种“大节”。“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当仁不让”、“舍身取义”等等,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并逐步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有的,但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却早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把“廓然大公”等作为价值理想,就是要求社会成员奉公尽忠。孟子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荀子所谓“成天下之大事”等,都表现了胸怀天下的道德信念。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到了宋代的范仲淹、明末的顾炎武分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对之做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成就未来。把我们的大学生们培养成如此有大爱的人,正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了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