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髫是指多少岁的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4 05:19:20
作业中的题目,问了很多人大案都不统一。垂髫到底是指多少岁的人呢?

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

《仪礼.士冠礼》记载 男孩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必须为他举行非常隆重的加冠典礼,以表示从此以后,他不再是个「童子」,而是一个成年人了。

可见垂髫指20岁一下的男孩子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泛指幼年儿童 这个没有具体年岁的

我们常听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话,孔子的原话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句人们所称而立之年是指三十,不惑之年是指四十,知天命之年是指五十,耳顺之年是指六十。其实关于年龄的称呼,古代还有多种说法,现介绍如下: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孩提抱者也。” “齿龀”,又称为龆龀(tiáo chèn),指儿童换牙。“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林黛玉进贾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