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青岛地区为什么吃脖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2:45:31
知道的朋友说一说来历

应该是”磕花”
  “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又因参加乞巧活动的多为豆蔻年华的姑娘,故又称为“女儿节”。乞巧之风起于南朝之前,而唐宋时为最盛。杜牧的“七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入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更是千载传诵的佳作。七夕除了拜月乞巧外,有的地方年轻姑娘还举行“慕仙盛会”,有的还把“五色彩丝”扔到屋顶,谓之“送健绳”。

  青岛人七夕这天家家户户做“磕花”,用油、鸡蛋、糖和面,再用莲子、柳叶、桃、鱼、兔、元宝等造型的“磕子”(模具)扣出烙熟,用麦秆管间隔开,再用线穿在一起,下面坠个穗头,挂在小孩的脖子上,或亲友之间相互馈赠。有的地方这天生豆芽,称“巧芽”。晚上少女们在庭院中摆放供桌,挂织女图,摆上时令瓜果、花生、巧果子,互相击掌,唱着乞巧歌,向天上的织女乞巧。崂山、即墨一带的妇女各自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针线活,如针织、刺绣、花边、绣鞋等,凑在一起过乞巧节(有炫耀和相互评比的意思)。 儿时的我清楚的记得每到这一天就会戴上串成串的妈妈亲手做的磕花在脖子上,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会戴着,既美观还是美食,所以儿时的我非常喜欢过这一天。

  旧时青岛的戏院,每年临近七夕时总要演出应时剧目《天河配》,华乐戏院(中山路北端)为吸引观众,在大轴戏中鹊桥相会一折,牛郎牵着真牛上台,是当时戏剧舞台上使用假道具的一种突破,一时间媒体、街头,议论纷纷。

  据《风俗通》记载,“织女会牛郎时,喜鹊于天河上为之搭桥,名为‘鹊桥’”。青岛地区也有人说,七月初七这天,看不到喜鹊,因为都飞到天上搭鹊桥去了。对此,笔者却不以为然。喜鹊搭桥只不过是由于人们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而产生的一种愿望的寄托而已。喜鹊是留鸟不是候鸟,从不迁徙。电视新闻这一天还真的特意去外面采风,真的是没有找到喜鹊,大家不妨留意一下。 事实究竟如何,大家不妨留神观察一下,看看七夕白天和晚上到底有没有喜鹊出现。

  据说在七夕的夜晚,静静地呆在葡萄架下就可听到牛郎织女的喃喃情话,遥望星空,许愿盟誓,这是旧时恋人的浪漫。难怪把七夕节称为情人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