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住所及轶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3:24:44
相关的鲁迅住所的轶事

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黑暗的灵魂,时代的先见

鲁迅离开我们已经70年了。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不断被塑造成各种伟大的雕塑,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他的影响,有滋润,也有遮蔽。革命年代,他是硬邦邦的偶像,笼罩着我们卑下而需每日反省的生活;在平和年代,我们触没到他越来越柔软的部分。鲁迅正在走出评论家和政治家的注释,成为我们日常经验与情感的来源。关于他是否过时的争论,每隔若干年就要口舌一番,那也正是不朽人物才能蟓享有的待遇。事实上,他离我们已经很近很近了。

时间似乎没有让鲁迅褪色,他一次次走到我们面前,询问我们人性的谜底。你可以不懂鲁迅,但你一定和鲁迅有某种联系,他已经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营养素。

鲁迅只属于少数对自身所处的境遇有特殊敏感的人。一些热爱鲁迅的人,时刻想把鲁迅强加给所有的中国人,给整个民族,容不得别人对鲁迅的任何批评,这是对鲁迅最大的难为。鲁迅生前何曾奢望别人的理解?他又何曾惧怕过敌人的批评?

许多人都在哀叹,这个时代的人正在远离鲁迅,好像鲁迅一旦被公众弃绝,他的价值就会随之贬低——岂不知,真正贬低鲁迅的,恰恰是有这种想法的人;事实上,鲁迅真正的价值,就体现在他与这个时代之间的断裂和错位上:只有在反对他的地方,鲁迅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反对得越厉害,他的价值就显得越充分。正如小偷是不会喜欢警察的,我想,一个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或“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也是不会喜欢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字像大光,可以清晰地照见每一个人的音容笑貌,那些相貌丑陋又想遮羞的人,当然恨不得早日铲除他,消灭之。

谈论鲁迅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鲁迅式的知识分子几乎绝迹,与鲁迅对话的语境也日渐丧失——理解鲁迅的途中明显的已经险象丛生。

鲁迅对中国的了解实在是太深了。他是那个时代真正的先见。

这个人只活了五十六岁,只写作了十八年,但鲁迅的存在像一个燃烧的火球,靠近他的人,若没有对火的经验,那必定是会被灼伤的。

鲁迅当然是有缺陷的,人无完人,这是一个常识,谁不清楚?鲁迅的知识结构主要由魏晋时期的叛道文化、自日本传入的苏俄理论以及尼采的哲学所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