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词人善于用典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5 15:11:58
如题。
要出名的词人,作品较多的,用典准确的。
写出名字既可。

诗词用典,指诗人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等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
  试举两例:
  1、杜牧的《泊秦准》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歌曲名,典出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但是,用典不能过滥,否则会造成艰涩。

其实何止是中国,外国文人也喜欢用典故……典故,绝对是个超级链接,节省了文人作家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也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与丰富性,这大概也就是古今中外的文人们爱用典故的原因吧!

最早知道什么是典故是从李白的《清平调》三首里,当时家人告诉我“名花倾国两相欢”的“倾国”是指杨贵妃,代指花月不足以喻其色的美丽。于是引出了另一个绝色女子来说明,那是汉武帝时期的宫廷乐师李延年的妹妹。某天,李延年在殿前为君王歌唱。那歌声令人回味深长。尤其是歌词:“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我猜测歌的曲调应该有点像蒙古草原上的古歌,悠长、辽远。而歌词的解释也像那一首今世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好姑娘。”

总之,那是一首声情并茂、意味无穷的歌。武帝听后,惆怅不已。说:“不知道普天之下,到哪里去找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