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所说的“七尺”与现在的“七尺”是否一样?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3:15:54

过去1尺等于现在的21厘米

不一样

当然不一样啊~

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双臂伸展后的长度为"庹",传统说法是"1庹"大约合今天的"5市尺"。

中国还有一个长度单位叫"墨"也等于5尺。那么看来:1墨= 1庹?这是不是古代人由于语言的不同,来到中国后对同一种长度单位有不同的叫法引起的重复呢?存疑。

中国的度量衡多在商代后出现,战国比较纷繁,秦以后相对统一。

中国1寻= 8尺,与"步"接近。"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这看起来十分杂乱,我得到的基本数据是,1中国寻= 1米6。万里之外的英国也有一长度单位"英寻"(fath)。1英寻= 2码= 1.8米。英寻与中国寻之间仅差0.2米!他们是否在古代为同一起源呢?

另,1仞=周制8尺(约合1.8米),汉制为7尺,东汉末为5尺6寸。

上面几个单位,又都与中国古代的一个单位"引"接近。中国1引= 1.8米,实际上,1中国引= 1英国寻!

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有定制,为古八尺。后引申车轮过后的印痕为"轨"。这又是一个"寻"的翻版:1.8米。

中国的"步"是动态的的距离,英国的英尺(foot)实际上为静态一脚的长度,他们有本质上的差别。

中国1步= 1寻= 2跬。

"倍寻为常",所以:1常=2寻。

古人明显在度量衡方面有以"2"进位的习惯,并且偶有以"5"进位的习惯,再然后是"8进位","10进位"似乎并不多见。这些度量衡单位上的进位习惯在以色列地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