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看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23:13:01
光认真看书而不把书上的内容读出来有效果吗?谢谢!!

我觉得应该要看情况。觉得是好书就应该精读,精读的书就要慢慢读,细细的读。如果是看一些小说,只要了解其大意就行了书,那就不需要读了,快速的浏览就可以了!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仅供参考!

当然有了,很多名人建议读书时最好不要发出声来。因为边看书边读效率会较低。当然对于一些美文,读出声来可以加强记忆。

靠,看书当然不要读了,读着是傻子,看书还慢~

要练习阅读的速率才有用!

诸葛亮读书就是这样的。

诸葛亮读书却很马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说,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这其实是会读书。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

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此为《魏略》所云),二是“好为《梁父吟》”(此为本传所云)。啸,大约是一种气功导引之术;《梁父吟》,则是一种悲凉的葬歌,或者由葬歌发展而来的乐府诗。这两条记录加在一起,我们就知道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一个“士”,尤其是一个“国士”,是必须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至于条件,也是有的,而且应该说很好。

首先,诸葛亮有一个好背景。我们知道,诸葛家族并非寻常百姓,其先祖诸葛丰是当过司隶校尉的。司隶校尉位高权重,在西汉位列三公之下、九卿之上,在东汉则与尚书令、御史中丞号为“三独坐”。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当过郡丞,叔叔诸葛玄当过太守,所以诸葛亮也是“干部子弟”。官场的事情,他应该是知道一些的。官场的关系,也应该是有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