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有什么联系,三十六计是在孙子兵法的十三篇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4 04:05:12
要详细介绍的!!!

目前有多种说法,至今无定论.

一说是没有真正的作者。 之所以没有固定的作者,要谈到三十六计的来历。三十六个计谋,大部分来自孙武的作品《孙子兵法》中,是由后人在研读《孙子兵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其中战例则有国内外各处的。另,部分计谋则来自后人对部分近代或当代战役想出来的。 所以《三十六计》的著作过程经过了许多年代和许多人的智慧结合,没有单一或固定的作者。

二说是晋朝的檀道济.此人是高平金乡(今属山东)人。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姊流寓京口。晋安帝隆安末年,随刘裕镇压孙恩、平定桓玄之乱,以军功先后封吴兴县五等侯、作唐县男。

三说是目前不确定.这方面有多个证据.例如:西安一位民间收藏者出示了其珍藏的《秘本兵法》编撰者手稿本两种。这一版本的发现,是《三十六计》在版本学上的一个重要新发现,同时也为探究《三十六计》的原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线索。这部《秘本兵法》共有14万字,分为“九行(卷)”。其“总目”为:“前辞·从善如流;一一行·一道而立;二二行·四得而生;三三行·九神定容;四四行·一十六备;五五行·二十五正;六六行·三十六计;七七行·四十九策;八八行·六十四变;九九行·八十一知;验辞·从善可登。”流行本《三十六计》似为《秘本兵法》的第6卷,即《秘本兵法·六六行·三十六计》。在《秘本兵法·六六行·三十六计》的分类上,编撰者借鉴我国西周兵书《军志》“上志谋胜行,中志合敌行,下志混败行”的分法,将《三十六计》分为六行(卷),即:谋战、胜战者,为优势之计;合战、敌战者,为钧势之计;混战、败战者,为劣势之计。流行本《三十六计》全书原文不足3000字,而定稿本的该卷已超过1万多字。它们在计谋的分类、归属和内容上均有所不同。相比之下,定稿本在体系上更为合理,分类上更科学,内容上更完整。

电视剧里不是有嘛,不过孙子兵法上好象没那么多。

三十六计是百姓化的兵书,通俗易懂,每一计都很有借鉴意义的。但对于真正的战争来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一场战争中复杂的战前、战中、战后的战略、战术运用岂是这只言片语所能道的清,说的明的?相对来说,三十六计的趣味性比较强,但实用性较差……
另外:战争是千头万绪,千变万化的,若说有些战事有相像之处,倒也有可能,但如果把它简单地只归纳为三十六条计,这似乎太儿戏了吧。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