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班或演戏称谓的演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9 23:31:33
教坊——〉???——〉菊部——〉菊坛

教坊很早就有了。其历史在宋代就有几百年了,由于南宋小朝廷的腐败,国库资金大量不足,不得不解散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宫廷教坊。无数受到良好宫廷教育的优伶只得到民间谋生。朝廷的决定反倒在无意中促进了文艺的发展,使当时的表演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时期,加之文化重心南移、享乐风气充斥上上下下,使得南方的表演艺术发展兴盛,一度达到了当时全国的顶峰。主要说来,其中有:说书、宣讲、杂技等等,往往还在表演场所设有类似有茶水供应站的小摊头,给过往商客、当地人、士兵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这就是南戏。
南戏日益成熟,各种地方小调融入进去。艺人们开始尝试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表现一个故事,就此开创了“戏曲”。形成了结构较为完善的“永嘉杂剧”。在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剧本《张协状元》中,人物行当已分为7种:生、旦、净、末、丑、外、贴,中国戏曲的基本格局、内容及审美情趣都已定型,这从《张协状元》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明代“四大声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渐次登场。其中的昆山腔经过文人们的改进后,清丽、缠绵、悠远,极具抒情功能,为文人所青睐。南曲的种种缺点被克服了,很快为文人所欣赏,并因此而“出乎三腔之上”,成为当时的主流之一。弋阳腔与其旗鼓相当,但弋阳腔不用乐器伴奏“徒歌干唱”、“不托管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音乐上的丰富性,也不利与演唱者把握音高、音准,渐渐落后于昆山腔。
改进后的昆山腔柔丽婉约,发长为此后的昆曲,红遍我国的大江南北,为社会各个阶层所欣赏,甚至皇室、贵族也热衷于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昆曲开始称霸剧坛······
至于后两种说法的起源,小妹我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力有限,不能一一而足,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