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0:40:08
有谁知道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的康桥是在剑桥的哪里?我们应该说剑桥县还是?

据说徐志摩在英国住了两年,在英国,尤其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是那么赞赏英国,那么留恋牛津和康桥。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 ——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赣第德》。同时,他诗兴大发,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桥再会吧》)。他崇拜的偶象不再是美国的哈弥尔登,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脍炙人口的新诗。1928年秋天,作者最后一次重访英国剑桥,乘船返回中国,途经中国南海时,把剑桥的景色和缅怀之情融入诗中,表达告别剑桥的淡淡哀愁。

该作品在1928年11月6日完成,同年12月10日刊于《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自该新诗出版后,诗句被多次谱上乐曲、诗中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也成为中国传诵一时的名句。

背景

徐志摩一生曾与多间大学结缘,1915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期后转读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但直至1922年3月,他与张幼仪离婚后,转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供读七个月,这一短暂经历对徐志摩却影响至深。

他曾说离美国后,仍一如草包,但住在剑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