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游三峡是哪几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0:16:39

哈哈,简单啊 李白作诗的时间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大诗人李白乘舟经三峡顺流东下,见此高江险峰奇景,挥笔写下了这首《早发白帝城》七言绝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
白帝,古城名。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三峡是著名的长江天险,郦道元《水经注》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宜,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大诗人李白乘舟经三峡顺流东下,见此高江险峰奇景,挥笔写下了这首《早发白帝城》七言绝句。
李白是在前人已有佳篇的情况下写作的,比较这一诗一文,很有意思。“朝辞白帝彩云间”,三峡是以白帝城为起点,东迄湖北宜昌。“白帝”而曰“彩云间”,不仅是写“朝辞”时的美丽景色,更主要的是写白帝城地势的高入云霄。我国整个地形是西南高,东南低,长江的上游与下游倾斜度很大。因此,船从上游往下游开,水流很急,简直是从高处往低处“俯冲”下来,滔滔江水就象一匹脱缰野马在狂奔。因此,“彩云”的渲染为散文中所没有,却绝非闲笔,起手即高据地步。有顺流而下一泻千里之妙。
“千里江陵一日还”。上句“朝辞”接连这一句“千里”“一日还”,实际上檃括了《水经注》这段文字:“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不过李白用“千里”和“一日”的悬殊作对比,千里的空间距离,行船只化一天功夫,对比强烈,给人以极其深刻鲜明的印象。当然它的艺术效果就不是平铺直叙的散文笔法所能有的了。因为这一句已充分写出瞬息千里的船速,而写诗要高度集中,“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之类的话就不必要了。诗就是要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的。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这两句诗,令人浮想联翩:它使我们想象到三峡“两岸”是数不尽的“万重山”,也就是散文中写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它又使我们想象到,在这“两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