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是句民间谚语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0:53:13
经常听到别人讲这句话,到底是季节语言还是民间谚语呢?真不明白?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稼轩)的名句。原词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都是,他是对季节作描述,产生与民间

“天凉好个秋”本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稼轩)的名句。原词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①选自《稼轩长短句》。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丑奴儿:又名《采桑子》。此词约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以前。淳熙八年(1187)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二十年之久。博山在上饶附近,风景优美。作者闲居上饶时,常往来于博山道中,作词甚多,此即其一。②层楼:高楼。③赋:动词,做。④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⑤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精华点评】这首词是作者闲居上饶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 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说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 情韵。
这首词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愁”字,“愁”字是全词的线索。上片的“愁”是附庸风雅,故作多情的闲愁;下片的“愁”才是真正的“愁”,是忧国伤时、报国无门之哀愁。
【诗意解说】
少年时,因为不理解愁苦的滋味,为了写出好的新词,经常登高望远,无愁苦而勉强说有愁苦。然而如今,我已人到中年,饱经忧患之苦,生活历尽艰辛。这些愁苦,有的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