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像记流水帐一样,为什么还会成为名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8 01:52:50
我是捏着鼻子看完的,
无论从文学性,还是故事性上
我真的没看出它有什么好的,
难道就是因为讽刺了明代科举制度?

胡适在《吴敬梓评传》中所说:“不给你官做,便是专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制这种恶毒的牢笼,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提倡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社会上养成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养成这种社会心理罢了。”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林外史》是写士林阶层的。在中国的古代,所谓的士林,既是知识分子的世界,也即是官场。这是部批判知识分子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揭露官场昏晦的书。这样说来,在当代的中国,确实很有重读《儒林外史》的需要了。
《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名著所以为名著是因为他们深刻地写出了社会的真实一面,社会中芸芸众生的真实一面。我们看鲁迅的《阿Q正传》,它真的文学性故事性很高吗?不是吧。还有劳伦斯的作品以前还因为性描写过多又露骨而被列为禁书呢。

自有它成名的道理所在,要读进去,方见异样的天空啊!

因为在那个领域里它开了先河....

因为它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很多社会生活,名著不是悬疑小说,文学性就看你的水平够不够了,以前的小说刚从文言文演变出来,当然有点不和现代人的口味,多读些文言文,你也许就会发现其中的优点。

这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