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的几个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4:44:53
1,如何看待现代战争与佛教的关系,如美国对南联盟发动战争,日本至今奉行军国主义而不知悔改,我想作为这些国家的领袖,他们觉大部份应有宗教信仰,不可能是为了虚荣心,权力,可以说有宗教信仰可是使他们的政治生活更加游刃有余,那他们为什么非要采取这些极端的手段而不去想方设法和平的化解呢?是他们认为目前本国的利益更重于本身的轮回因果吗? 还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事情是佛应该惩罚的,这样做是替天行道?
2,佛已观宇宙的实相,无论是先前的释迦牟尼还是将来出现的圣哲,都不再可能超越佛的境界,佛学的最高目的是成佛 成佛的目的是度化众生,是这样吗?
3,学佛修炼所获得的大智慧与一个没有学佛的社会生活者在社会不断的实践所获得的大智慧有哪些区别?如果2中的观点成立,佛所获得的大智慧是很高的境界,从先前到将来的学佛者都是不可超越的,因为所谓佛者已经达到了智慧的顶峰而成佛,他们的智慧是无极的,而社会生活者在社会不断的实践所获得的大智慧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如果这二者的智慧的本质是一样的,则在社会生活不断实践提升自己智慧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而且也永远达不到像佛那样的顶峰,而相对来讲人类都应该入佛使自己向成佛而获得大智慧的方向去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捷径,但这样又会产生一个负面影响,这时生命的主要进程是进佛门修炼,而不会再重视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社会财富,怎样去看待这个问题呢?

1,佛教以及那些拥有类似佛教真善美的宗教都是好的,帮助人的。战争从广义上说是自然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可避免的。参与其中的人,尤其是领导者,各有个的目的,并不是宗教和佛教所推崇的。但有一点必须明确,世界有了教人从善的宗教和佛教,并不能绝对地改变世界的演进和发展,该发生的诸如战争、污染、沦落,迟早会发生。这一点只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有关系。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通过我们已知的智慧去避免去解决、或去在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降低恶果。我们能作的就是这些。佛教变是我们作这些改善、救助、避免、拯救等等事情的过程中总结出的道理。

2,佛,只是一个象征符号,佛有没有并不用轻信。我们只要相信伟大的真理,相信善恶的区别,努力去从善便符合正道了。成佛了,只是成佛了。并没有任何目的性。佛帮助别人,并不以他要成佛为条件。所以成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普渡众生。而是说,普度众生你才成佛。

3,学佛修炼的大智慧和普通人不断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大智慧是一样的。殊途同归!关键是看你是否能实践出那么多的智慧了。不是不可能,只是我们是否有心罢了。

阿弥陀佛!!
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我先抛砖引玉,略说一二。
佛教是重实质不重形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随缘而不攀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恭敬一切人事,对我好我感激,对我不好更要感激,因为他是帮助我成就的。你看周易中谦卦所有解释都是好的,说明我们对别人恭敬一分,就会得一分利益。看破放下不是要目空一切,而是要放下贪欲心,放下嗔恚心,放下愚痴心。
实话讲真的学佛之人时时刻刻都有一颗进取心,你看玄奘法师为求大法,发趣西方,宁西去一步而死,不东退一步而生。佛门之人都是在不断努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永远没有停息。
有句话大家很熟悉:以出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业。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佛菩萨中也有经商的,也有当将军的。世间事可以做,为什么?《华严经》上讲‘事事无碍’。障碍发生在哪里?在‘世间意’。‘世间意’是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念念为自己的得失,那怎么会自在呢?
所谓看破放下得大自在,你看释迦牟尼佛一生,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放下的是名闻利养,提起的是救拔众生的进取心,得到的身心的大自在,所以,世尊当年的示现很有道理,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懂得这个原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