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碧云大桥跨径多大?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1 21:46:32
是什么结构形式?

【标题】 单孔刚构桥桥型运用—遵义市碧云大桥设计浅析
【作者】 王建,崔宁
【关键词】 碧云大桥;;刚构桥;;斜壁墩;;高次超静定体系
【机构】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贵阳分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贵阳分院 贵阳市550003 ,贵阳市550003

“可桢大桥”命名的由来

在宛如玉带的湘江上,一座以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命名的大桥,气势宏伟,飞跨两岸,成为湘江壮丽的一景,这座人文景观为名城文化内涵增添了新的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具有沙滩文化、酒文化、长征文化,以及由于浙江大学西迁到遵推动起来的抗战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城市改造的推进,浙江大学在遵可供纪念的遗址已消失殆尽。
2001年,遵义市按照规划在湘江碧云路位置兴建“碧云大桥”(原名),江边的浙大“黔省校舍记”纪念碑亭亦将拆移。我的岳父何柱承是曾在地委、行署供职的离休干部,作为在遵的浙大校友,他觉得桥东正对的原人印厂、何家巷一带是当年浙大的教学区,桥西邀对的十一中是浙大的校总部所在地,碧云路中部是当时的史地研究所,如果把新建桥的命名,赋予纪念浙大西迁的内容,岂不是很有意义吗!
当时的浙大校长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博士,1936年由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调任校长,直到1949年上海、杭州解放,长达13年。在遵义度过抗日战争最艰苦的7年岁月,是浙大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竺可桢校长的领导下,有遵义、湄潭人民的支持,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发展成为有7个学院,25个学系的全国性大学,是当时办得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被李约瑟先生誉为“东方剑桥”。由于浙大的爱国学生运动开展得声势浩大,影响深远,被称为“民主堡垒”。当时浙大的教学科研取得累累硕果,竺可桢日记记载全国各大学在国内外发表的学术论文“浙大独多”的内容,有人统计约占一半以上。当年英国学者李约瑟访问湄潭后,称之为抗战后方的“科学绿洲”、“中国科学的希望”。浙大师生中现在被选为两院院士的有120多位,其中绝大部分都曾在遵义、湄潭就学和执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中,有一大批浙大学人参与,如“核弹先驱”王淦昌是当年湄潭执教的教授,“核弹功臣”程开甲是在湄潭毕业的学生。据说首先进入核试验基地的16名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