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挽救中华鲟我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效果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5 00:43:51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建设,阻断中华鲟洄游长江上游产卵、繁殖的自然通道。为防止中华鲟的灭绝,经过专家反复论证,1982年3月8日,原国家水电部以“水劳字第7号向原三三0工程局发出了《关于成立三三0水产处的通知》”。“通知”明确水产处(中华鲟研究所前身)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完善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技术,进行中华鲟实验性生产,网捕中华鲟过坝,开展中华鲟生态习性研究等。

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在大江大河水电开发中,把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进行有效结合,开创了我国江河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先河。

中华鲟研究所从此成为我国唯一一家进行专业的人工繁殖、蓄养、放流中华鲟的科研机构。

三、中华鲟人工繁殖的主要成果

20年来,中华鲟研究所在没有可借鉴资料的情况下,从零起步,积极探索。从最初的网捕中华鲟过坝自然繁殖、葛洲坝坝下中华鲟性腺发育调查到人工繁殖试验性研究,仅用两年的时间就成功繁殖出中华鲟幼苗,并于1984年首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6000尾。在此基础上,中华鲟研究所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积极开展中华鲟生态学调查,钻研中华鲟人工繁殖新技术,建立并完善了中华鲟人工繁殖操作技术规程和幼鲟培育养殖技术,并于1988年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中华鲟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鉴定。1988年,向长江放流中华鲟幼鲟12万尾、9至12厘米大规格中华鲟5000尾,达到农业部设计的年度放流标准。1995年,中华鲟研究所攻克幼鲟培育技术难关,形成稳定的大规格中华鲟放流能力;1999年,中华鲟研究所达到年度向长江放流大规格幼鲟5万尾以上的能力。截止2004年,中华鲟研究所共向长江、珠江放流多种规格中华鲟4537309尾,为保护并繁殖中华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年来,中华鲟研究所先后制订了《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规程》、《胭脂鱼人工繁殖技术规程》两套行业标准,出版了《鲟鱼人工养殖技术》、《鲟鱼养殖技术》专著两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6篇。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主要成果:

1、中华鲟繁殖生物学技术研究及人工繁育;

2、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成功使用,结束了捕杀野生亲鱼获得脑垂体的历史;

3、中华鲟